有人說母親對兒子有着無休無盡的呵護與愛,有人說女兒才是父親的最後一個情人。父親與兒子的感情,卻顯得如此複雜,是兄弟?是朋友?是守護神?還是冤家?是不兩立的仇敵?沒有人能說得清。父親與兒子就像一對連體的生命,一個眼神,便勝過生命的臍帶。
一對父子,兩種表情;兩個時代,兩種性情。但令人驚奇的卻是每一對父子的神態終會和諧一致:尋覓,同樣尋覓;安逸,同樣安逸;好奇,同樣好奇;困惑,同樣困惑;憤恨,同樣憤恨。天下父子,相偎相依,又有誰能說得清到底是父親更需要兒子,還是兒子更需要父親?又有誰能說得清是愛大過天,還是恨更讓人懷念?
《父子》這部戲,父子由關愛到對立,生活在父親影子裏的兒子,和掙扎在兒子目光下的父親一起,用整個身心在「父子宿命」上刻下了濃厚的一筆。我們可以從這部電影中看到一個久違了的澄靜無比的世界,在這裏,沒有戰爭、沒有政治,有的只是一個愛卻不知道該怎麼用力去愛的父親、一個恨卻包含善良與溫情的稚子。
這部戲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父與子尋找歸宿的過程,一個迷惘但卻堅定的過程,在他們的宿命裏,當愛轉向恨的時候,背叛卻不會隨時跟隨。影片用一個個事件串起平凡的生活,以寫實方式娓娓道來,用含淚的笑和帶笑的悲哀,對「父子宿命」進行了直白的深度描寫,將現代父子之間的依戀與迷失,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。片中無法掩飾的真情與震撼活生生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,讓每一個人都能情不自禁地想起我們的父親和兒子。
所有人目光的盡頭,都可以望見,在人生的路途上,有着無盡的恩恩怨怨:孩子的出世,恍若一張純潔的紙飄落人間,父母會帶給他何種情感——仇恨還是親愛;家庭和社會將賦予他何種經歷——歧視或者包容;人性的駁雜,和甩不開的血脈,很輕易就能在孩子的心底留下傷痕。
人的心靈如白板,我們日常所見的人中之所以有好有壞,或有用無用,十之八九都是由他們所受教育決定的。教育的悲劇一再上演,沒有問題的小孩究竟存在不存在?人性的悲劇到底是誰的過失?教育孩子又該是誰的責任?忽視了教育的重要性,即使是相依為命的父子也必將反目。父親的腳印,兒子會不會沿着它繼續往下走?這是一條漫長的教育的路。但是這種父與子的宿命卻永恆不滅。整部影片就像透過烏雲的一縷陽光,照耀在人們心靈的最深處,因為,在那裏,孕育着一顆愛的種子。
1954年,羅西里尼曾說:「我知道要想達到目的的期待是多麼重要,於是我不描寫目的地,卻描寫期待,然後我驟然收尾。」這部影片真切的作到了這一點。「父子」的含義,以及所謂的「宿命」,完全被濃縮在影片的結尾,釋放於抓住風車的兒子手中。